夺冠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夺冠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夺冠观后感1
国庆已过,看过《夺冠》这部电影带来的激情也已经平复,可有那么一句话,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郎平说曾有个老外记者问她:“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在乎一场比赛的输赢?”
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如果我们内心足够强大了,我们就不会这么在乎一场球的输赢了!
就在今天,有一个群友在分享她的故事:
她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自小自己是那个被爸妈忽视的老二。
因为自己个性,又因为常被爸妈忽视,自己自小胆小怕事还加个多愁善感,不善于倾诉也没地方倾诉,小女生的最常用方法就是一个字——哭。
被爸妈捧在手心里的小女生,会因为哭而得到爸妈更多的呵护和爱;而她,习惯于被忽视的这个小女生的哭只能招到爸妈的厌烦,缺少爱的童年是灰色的,在缺少滋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花朵是有点扭曲且营养不良的。
越是缺乏越是苛求,越是苛求,越感觉不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长大成了一个大姑娘,和一个年龄、家境门当户对的小伙子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生子。然而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她在不断地寻找能弥补心中缺少的部分,以至于不懂地如何学习经营家庭,最终两个人的心也没有能走到一起,在苦苦挣扎和纠结中宣告了这段婚姻的结束。
仓促之中她进入了第二段婚姻,本想着开启一个新天地,可以拯救自己,却找了一个自小缺爱的小伙子。理想的生活是真空的,架不住现实的冲击,新生命的降生,带来的是屎尿屁,真空中容不得小孩子的屎尿屁和吱吱哇哇和哭闹,于是她再次选择止损。开启了一个年轻的妈妈带倆娃的日子,一个青春期一个丫丫学语的幼儿。
单亲妈妈带倆娃的生活指定是不容易的。不过她已经开始思考为什么她的婚姻经营不好?难道都是男人的错吗?
我想未必。
是因为她自己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没有强大到让自己的心稳稳地在爱中扎根,她自己这棵树才随着外界的风吹草动而东倒西歪。
一旦我们强大起来,一旦我们内心稳稳地扎根,一场比赛的输赢算得了什么呢?那也只是我们成长的资源。
《夺冠》电影中,有一段镜头,比赛失败,很多人对郎平施加压力,而郎平对之坦然;在一个球员宣布自己不爱排球,想去考大学而选择离开排球之后,还有另外的两个主力队员也选择了离开国家队,很多人都担心主力队员的离开会影响到整个国家队的水平,郎平表现出来的依旧是坦然。
此时,当时郎平的内心也一定是有想法的,但想法绝对不是恐惧,因为她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她可以稳稳地顶住所有的压力;因为此时我们的国家和中国足球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已经不是那个记者问郎平”为什么那么在乎一场球的的输赢”的时候的环境。
就如此次肆虐全球的疫情,我们深深地感知我们国人的心底有多么足够的安全感,也深知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何处!
一个国家是所有国人面临大事的后盾,一个家庭、父母的爱是儿女的坚强后盾,那么一个人的后盾是什么呢?是什么才能让一个人的心稳稳地扎根呢?
有一个爸爸在写给18岁女儿的成年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时间只会往前,我们回不到过去,那就从现在开始,共同往前走,无论你走到哪条路,走到什么地方,你都是我的孩子,都会得到我的祝福和照顾。
我有时候遇到困难,久久不能攻克和度过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逝去的妈妈,想到她会给我力量,真的,每当这时,我就能感受到成功!真的有神灵?不,是妈妈的精神在帮助我,成功考的还是自己。”
这就是一个人最初爱的源泉,也是力量和能量的源泉!
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滋养一个人一生的力量和能量的。一个人心中的爱之泉一旦开通,那就会源源不断,随着这种爱的流淌,一颗心会得到足够的滋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断产生力量、发散能量。
夺冠观后感2
今天早上全家人一起去观看了《夺冠》这部电影。看之前已经预判到这应该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片子。可曾想刚开始看了十多分钟就开始飙泪。
第一个飙泪的镜头是介绍每个女排队员。有接球不要命的1号,膝盖已严重受损。血已经染红了绷带,却还是不停的在接球。看得让人着实心疼。还有替补队员郎平,一直再练习举重。教练要求她半蹲背部负重100公斤,负重成功她才能摸球。
郎平说:“之前在北京队,别人都是老队员都比我有经验,只有我肯吃苦。现在来到国家队,发现这里每个人不仅经验比我丰富,比我还肯吃苦。我连吃苦都不算优势了,我如果不更拼,我拿什么跟别人比?”
郎平的个人目标是要起跳3米32触球、扣球。
所以她咬着牙,冒着腰受伤的风险,负重100公斤成功。她终于可以摸排球了!
电影里真实的展现了早期女排拼搏的精神。感觉球队里每一个人都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的是国家队,代表整个中国。当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场上对战当时的东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队时。主教练说了一句话:“中国女排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
而再此之前主教练更是跟女排队员语重心长的分享他第一次出国的经历,感叹当时的中国是非常落后的。“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赢得比赛,赢一块金牌回来。”
中国女排打赢了,仿佛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人们高举着火把,红旗走上街头,一起呐喊、一起庆祝!那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那一场比赛,郎平也见到了她的美国对手,她谦虚的说:“我还没有跳到3米32。”只听对方回复:“排球不是一个人的比赛,你们团队配合的很棒!”
跟随电影的播放,我看得内心也是激动澎湃。
影片的后面讲述了中国女排的改革。我也有落泪的地方,然而跟最初的心疼、被团队鼓舞的落泪感不同的'是后面感动的地方是身为一个人,一个个体为自己而努力,发光的那一面被感动着。
20xx年郎平担任女排教练后,她说过三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记忆可能有偏差,大概意思如下。)
第一句:“我希望我的队员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排球队员,更是一个优秀的人。”
第二句:“那时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还只看重赢,而不是参与比赛的价值。我希望以后我们能放下输赢,轻松地去比赛。”
第三句:“我们那一代人背负着包袱,那个包袱就由我们来背。而你们只用做好你们自己,放下包袱、不论输赢、好好打球。”
郎平代表着80年代的老女排,她拖着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教练着90年代出生的新女排们。她走过青春、付出过努力,也付出过代价。时代变了,女排需要改革。
新时代的改变也通个郎平更先进的教练方法和更加人性的的教练方式所体现。相对于80年代的物资匮乏,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加强烈,更强调团队和团队精神。
而作为20xx年时中国女排排球队员,她们的身份可能有排球队员、中国女排队员、队友、女儿、女友、闺蜜、学生、自己。最耀眼的那个身份或许就是中国女排队员,而最重要的那个身份就是自己啊!
那个被追问的问题:“你为什么打排球?你为谁而打排球?你要怎么做你自己?”似乎也可以换做追问我们自己的一种方式。“你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你为谁而工作?你要怎么做你自己?”“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比赛?你为谁而比赛?”“你为什么要学这个技能?你为谁而学习?”
问到这里时,我又想起Tara老师常说的我做主、我选择、我负责。当我看见我自己时,当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那个过程就是我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去体验超越自我的一种价值。
无关他人、无关好坏,就是去做,去体验这条生命的长河。正如片尾曲所唱因为我来过,笑与泪都是获得!
夺冠观后感3
影片《夺冠》最后,当王菲和那英的天籁之音响起,我不禁热泪盈眶。不得不说,《夺冠》拍得很有深度。巩俐饰演的郎平,让普通的你我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完全忘记了郎平本人的样子,以至于在银幕上再次看到郎平本人时,都有点不习惯了。
《夺冠》这部影片,还原了八十年代女排训练的日常,以及历次世界大赛的精彩瞬间。如果说这些都很容易被观众猜到,那郎平的女儿白浪出演郎平,新队员几乎全部是现役球员,自己演自己,则为影片增色不少。在我看来,影片除了弘扬传统意义上的爱国精神、女排精神、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外,可能还想让观众去思考一个问题:竞技体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在乎赢得一次比赛,特别是夺冠?导演借助外国记者与郎平的对话大胆探索了一回。
郎平的回答很精彩,大意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现在,我希望女排姑娘们轻装上阵,享受体育运动本身。她在表达这一观点时,内心是沉重的。因为当时女排所面临的境地很尴尬,队员青黄不接,实力严重滑坡,已经沦为世界三流水平。郎平临危受命,压力巨大。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但是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决定了你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就是胜利,就是夺冠,别无选择。郎平,你率领美国队打败中国队夺冠,就是忘恩负义;你率领中国队失败了,就是无能。中国女排的思想包袱太重了,而且,郎平反复询问队员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打排球?中国人为什么要拿冠军?因为中国人落后,不够强大,要证明给世界看看。郎导反复问队长朱婷:“你为什么要打排球?”朱婷回答:“为我爸妈。”郎平说:“不对,是为你自己。”
郎平在询问队员这个问题时,仿佛也在叩问自己:当今的女排,为什么而战?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时刻重新出山。作为观众的我,也在反复问自己:我的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身为一名英语教师,到底为了什么而奋斗?
郎平必须靠率领女排再创辉煌,让女排重振雄风,才能被大多数国人认可。就是这么现实。其实,在2016年奥运赛场上,女排姑娘们与巴西女排打得很艰难,夺冠靠的是实力也有运气的成分。我在想,如果郎平没有率领女排夺冠,舆论可能又是另一种评价。
这部影片真的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之处。如郎平这样有能力的名人,都有如此多的困惑、迷茫与压力,我们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如何证明自己的优秀?绝大多数时候,恐怕是看你的教学成果。这种成果目前很大程度上被窄化为考试分数。因为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易检测,许多要待时间检验,也许要在若干年后才能表现出来。你再会教研教改,人家也会说你是花架子,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能保证学生的分数稳步提升,才能证明自己。所以,在世俗的观念里,我们和郎平一样,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郎平的指导,要带出能享受运动本身且能夺冠的队伍。
记得法国影片《美好的一年》里,人们会为一次比赛失败而开欢庆party,庆祝失败,这种价值观真的太有魅力,太治愈人心了。人生,不止成功一种选择,成功固然可贵,失败也很精彩。教学教研的意义,不是追求一夜成名或昙花一现般的荣耀,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努力奋斗中不断调整并寻觅最佳的生命状态。它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需要专注与沉潜,在阅读、反思、行动、改进的循环中不断进取,这种体验和经历便是收获与成长。如此一来,世俗的夺冠,便不是我们心灵的终极追求,笑看人生的起起落落和沉沉浮浮,也能摘得生命的桂冠。